一片神奇的树叶,在温润的热水中浸泡、翻腾、沉淀,改变了水的味道,饮之解渴、悟之有道,是自然佳肴,也是人生百味——这是近年来“北国小江南”舞钢市九龙沟奉给人们的一份自然新礼。
九龙沟位于舞钢市西部,临焦桐高速舞钢北出入口,域内以九龙山为主景致,西北纵列9条山岭,如九龙起舞,故此得名。
9月20日,秋风阵阵,庙街乡人头山村附近的九龙沟秋色浓、秋韵足。站上九龙山巅,俯瞰茶山环抱的九龙沟,山山岭岭披绿装,沟域经济势头旺,被列入平顶山市“九沟十八湾”乡村振兴品牌建设项目后,九龙沟区域正努力补齐短板,瞄准茶产业发展方向,书写生态华章、绘就振兴画卷。
“九龙沟、九龙沟,都是坡岗地,农民靠天收。”“山高沟深九龙关,石头缝里挣钱难······”九龙沟所在的人头山村党支部书记韩帅远告诉记者,过去的九龙沟区域耕地少、出行难,“老辈儿们留下的这些顺口溜,很能说明当时村里的基本情况。”
根据平顶山市“九沟十八湾”乡村振兴品牌建设项目的相关规划,九龙沟区域覆盖庙街乡人头山村、党庄村、曹庄村等村,域内各村通过接力奋斗发展特色产业、整治人居环境,目前已累计种植白茶5000余亩。
“依托一片神奇茶树叶,找准了增收金钥匙,村民由此逐步走上致富路。”打小在村里长大、2018年回村任职的韩帅远深有感触地说,“九龙沟的‘茶故事’离不开返乡创业的‘能人’安晓军。”
2008年前后,20岁刚出头的安晓军在浙江安吉、江苏溧阳等地担任舞钢市一棉纺厂的驻外业务员,在跑业务的间隙,他与茶结缘。随后,利用返乡契机,安晓军尝试把曾经“独宠”于南方生长环境的白茶引种试种到生态环境同样优良温润的舞钢山水间。从最初的“一席地”茶树到随后把南方朋友茶园里更新舍弃的1000株老茶树移植过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安晓军将引种成活的500株老茶树所产出的1公斤多茶叶保鲜并连夜运给江苏溧阳“余氏六碗茶”创始人余永安,请一众茶友品鉴,大家得出一致结论:“舞钢产的白茶品质很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完全适合种植安吉白茶。”
得到专家的认可后,安晓军坚定了返乡种茶的信心,并最终选定人头山村来实现自己“南茶北移”梦想。2015年,他在村里、乡里的支持下流转荒山土地120亩,开始规模化种植,并按照工艺标准买来制茶设备,建起制茶车间。
“万事开头难。当时都是荒山草坡,能整出适合种茶树的梯田是一项大工程,再加上茶树栽上遇到一场冻雨,着实‘当头一棒’。幸好有各级各部门的关心,还有寄希望于我来改变山村面貌的一大帮村民的支持,可以说大家精诚团结,渡过了难关。”安晓军对刚开始返乡创业的艰难时光记忆犹新。
现如今,随着与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安晓军的河南省千宝农业种植公司发挥龙头示范作用、融入科技力量,种植出的“灵珑山白茶”被誉为“江北第一白茶”,并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等。
人头山村的茶叶翻山越岭覆盖到了周边的党庄村等村,在种好白茶的同时,党庄村等村庄也靠山吃山建起农业产业园,利用衔接资金建设智能连栋食用菌日光温室,以“珍稀菌”种植为主,搭配以“瓜—菜—菌”轮作模式,采取“基地+农户+专业技术团队”的模式,同样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提升。
穷山沟变成聚宝盆,从最初的100多亩、产茶10几公斤到现在的5000余亩、产茶5000公斤,九龙沟的小小茶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关系乡村发展的大潮中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和使命。目前,除直接助推支撑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外,白茶种植基地还吸引覆盖周边10余个村的村民前来务工增收,日均用工人数常态化保持在100人左右,仅此一项即可帮助群众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吃上生态饭,过上新生活,生活在九龙沟的群众靠种茶、采茶,人人有活干、户户没闲人。据庙街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九龙沟将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在把白茶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规划茶宿、茶食等产业,并与沟域内的茶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等元素融合发展茶研学,握紧乡村振兴“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幸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