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我市举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4年我市农业农村主要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据悉,目前,我市拥有多个粮食、畜牧大县,打造了“汝州—生猪”“舞钢—鸽业”“宝丰—奶业”“郏县—红牛”“鲁山—食用菌”“叶县—富硒小麦”等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等实现6县(市)全覆盖。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打造了具有鹰城辨别度的和美乡村新矩阵,“三农”发展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获央媒点赞
我市常年作物播种面积82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6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25万吨以上。今年,我市集中打造了53万亩小麦、32万亩玉米、3万亩大豆、2万亩花生高产示范区。高产示范区平均产量比普通大田增产15%左右,辐射带动全市粮油生产能力,保供水平稳步提升。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451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40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今年收获夏粮331万亩,总产122万吨、比去年增长6.5%;收获秋粮346万亩,总产133万吨、比去年增长2.3%。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工作被央视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并在全国高标准农田百日行动整治总结会上作典型发言,31万亩年度建设任务进展顺利。
畜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生猪存栏量195万头、出栏200万头,能繁母猪20万头,生猪产能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蔬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全省第一
我市创建5个省级、15个市级、46个县级农业产业园,构建了省市县三级产业园体系。汝州市焦村镇、宝丰县石桥镇等7个乡镇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新提出了“部门管、龙头带、个体联、组织领、政策帮”的思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行动。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3家,带动发展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5个、居全省第三。培育了“郏县红牛”“舞钢鹁鸽”等12个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名特优新农产品81个、居全省第一。
●和美乡村建设展现新风貌
连续三次在全省现场会上发言
深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片区组团发展为抓手,创新实施“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先导片区“四季看变化”、“一部四沿五旁”清理整治、“一村万树”建设工程、“多彩平顶山 九沟十八湾”乡村振兴品牌建设等,点线面网结合,形成一套具有平顶山特色的体系打法。
全市已打造12个先导片区、77个重点村、380个网格点、4156个庭院户,“连点成片 串珠成链”的和美乡村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涌现出叶县“硒麦小镇”田村一体,郏县“茶食姚庄”产村一体,新华区“大香山”、湛河区“稻香小镇”以及示范区“水韵西滍”农文旅一体等和美乡村融合发展新模式。
叶县、郏县、鲁山县先后在全省学习“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我市成为唯一连续三次在全省现场会上都有发言的地市。
●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34个地区签订跨区域劳务协作
我市创新推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五个一”网格化管理制度,深入开展“争先创优”十大提升行动、行业政策落实“回头看”和“五个万家”等活动,建立行业政策落实会商调度、信息共享机制,全力打造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做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确保全市符合条件的群众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一补一奖”指导意见,对连续务工3个月或累计务工6个月以上的脱贫人口,按照务工远近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并根据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年实际工资收入总额,分梯次给予奖励。通过多干多奖、多劳多得,进一步激发脱贫人口务工增收内生动力。与江苏昆山、新疆哈密等34个地区签订跨区域劳务合作协议,建立稳定劳务合作关系,在昆山成立全国首家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全国首家跨区域合作零工驿站,创建省级劳务品牌7个、市级劳务品牌15个。
我市充分发挥全市63个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作用,为各类就业群体提供岗位4.1万个,对接务工1.7万人次。全市累计认定国家级乡村工匠2人、省级6人、市级15人、县级36人,带动137名脱贫人口跟班学习技能。扎实推进“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建设,今年新增培训持证脱贫劳动力4808人;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全市2024年度“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98.55%。